2025-03-12

风起淮北 涌动煤城

  “濉水萦回,浑似青罗之带;相山高耸,宛如碧玉之屏。”淮北位于安徽省北部,居苏鲁豫皖四省之要冲,卧淮海经济区之腹心。这里历史悠远长久、人文荟萃,4000多年前,商汤世祖相土构筑相城;隋唐大运河遗址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临涣文昌宫见证淮海战役总前委运筹帷幄;“一杯茶”调解法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中国好人”占比全国第一,铸就“好人之城”。

  “运河故里、能源之都、中国酒乡”一张张城市名片诉说着淮北建市六十余载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生态。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在从传统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宜居之城迈进的新征程上,淮北正向“一带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湾”的山水生态美城华丽转身,成为全国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样板区”。

  日前,由淮北市委网信办主办、澎湃新闻承办的“心‘淮’发展,澎湃向前”——长三角媒体大V淮北行圆满举办,来自上海、杭州、宁波、南京等各大长三角城市的主流媒体、知名网络大V齐聚淮北,深入探访这座城市的创新活力源泉,亲身感受并见证了这座煤炭资源型城市在转型之路上展现的非凡成就。

  全球顶级规模的60万吨乙醇生产线全面生产,开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路线;申能平山电厂千瓦时煤耗251克,为世界提供最优燃煤机组中国案例;“口子窖”实现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深层次地融合,形成“一企三园”发展格局;陶铝新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两大产业基地步入发展快车道。

  在一条条数字化生产线上,在一个个产业园区的建设现场,大家共同目睹“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如何让传统煤企“旧貌换新颜”,切身感受这座城市“盘活”资源所带来的澎湃新动能,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正在实现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引领性发展,努力打造皖北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上世纪50年代末,淮北地区探明大量优质煤田,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逐步建起了一座新兴能源基地,建市60多年来,累计生产原煤十多亿吨、发电数千亿度,其中外送电量近三分之二,有效服务‘皖电东送’大局,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煤炭资源枯竭、产业体系单一成为这座传统资源型城市在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问题。

  如何破局、立新?如何盘活老资源、发展新动能?一方面持续优化产业体系和能源结构,一方面培育新兴起的产业聚势成形,以科学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淮北市着力在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上求突破,从依赖传统能源到拥抱新能源产业,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提供了“淮北样本”,同时交出了高水平发展的答卷。

  在位于淮北市临涣化工园区的安徽碳鑫科技有限公司宣传墙上,“依托煤炭、延伸煤炭、超越煤炭”的公司发展的策略正映射了淮北市加快推进煤炭从基础燃料向工业原料转变,实现煤化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的奋楫之路。

  安徽碳鑫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安徽(淮北)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是淮北矿业集团全资子公司。公司下辖焦炉煤气综合利用项目(简称甲醇项目)、甲醇综合利用项目(简称乙醇项目)、乙基胺等三个项目。

  其中甲醇项目是安徽省调结构补短板亿元以上重点项目,也是淮北市打造千亿碳基新材料基地龙头项目。该项目以焦炉煤气制甲醇驰放气尾气为原料,经过煤气化补碳后年产甲醇50万吨。二期乙醇项目是甲醇项目产业链再延伸,以甲醇为原料,利用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新开发的先进的技术,经羰基化、加氢等一系列化学反应年产乙醇60万吨,使公司发展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煤制乙醇项目基地。三期乙基胺项目规划年产乙基胺3万吨,以煤基乙醇和液氨为原料,采用乙醇胺化技术生产乙基胺,正紧锣密鼓谋划推进。

  将传统煤资源“吃干榨尽”,实现“黑”转“绿”,不但有效拉长了产业链,还将资源变废为宝。该公司副总工程师张杨同时介绍说,公司鼓励员工成立课题攻关小组,在生产的全部过程中既要节能降耗,又要提质增效,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增添新动能。

  传统优势产业底盘稳固,新兴起的产业加速成长,新兴动能交织向前,随着高端产业不断集聚,淮北正抢抓长三角一体化、皖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机遇,聚焦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四大主导产业,开启从“一块煤”到“五群十链”的“蝶变”。

  立足“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国家重要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定位,淮北市全力推动“铝基、化工”两大特色产业聚链成群。加快发展新能源车身、动力电池箱体、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壳体等特色产业,推动铝基新材料向新能源汽车部件等高端产品延伸发展。同时孕育了陶铝新材料等一批世界领先的技术、企业和高科技项目,打造成为强劲的经济新引擎。

  2020年3月落地淮北的安徽国轩象铝科技有限公司不仅是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也是皖北首家新能源动力电池轻量化箱体制造基地。作为国轩控股集团工业制造板块重点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项目之一,企业主要从事于新能源动力电池箱体、PACK、汽车轻量化车身零部件等产品研发生产,产品主要使用在于纯电动商用车、乘用车、物流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及储能领域。

  安徽国轩象铝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尉介绍说,公司主要经营产品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从2020年成立之初的年产3000多套发展到如今的年产超过25万套,年产值超过15亿元,一方面得益于公司生产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升,及公司强大的技术开发能力和全流程生产制造能力,更离不开淮北铝基新材料高质量发展的沃土。

  落户多年来,企业在自身做大做强的同时,也充分发挥“链主”效应,带动多家链上企业来到淮北、扎根淮北,促进产业集群生态结构不断优化,共享皖北加速崛起的红利。

  作为淮北市“五群十链”、铝基金属新材料集群产业头部企业,位于淮北市濉溪经济开发区的安徽中基电池箔科技有限公司拥有世界领先的铝箔压延设备及位于全国前列的电池箔生产能力。该公司目前拥有6条熔铸、1条冷轧生产线亿元。公司主要营业产品为高精铝板带、包装用高端双零箔、用于储能及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集流体的电池箔。2022年,公司生产的电池箔以超薄、超宽幅、高延伸产品优势进入大型电池企业供应链,成为国内电池头部企业重要供应商。

  据安徽中基电池箔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勇介绍,总部万顺新材集团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前布局电池负极材料-复合铜膜项目,拓宽新能源材料产品结构。去年初,万顺新材集团新增投资20.8亿元在安徽工厂建设年产10万吨动力及储能电池箔项目,新建12条箔轧生产线,预计明年全部建成投产。新项目建成后,安徽中基将拥有20条动力电池箔生产线万吨,成为国内单体规模较大的电池箔专业工厂和一流的车规级铝箔供应商。

  抢占科技制高点、赢得产业主导权,在从“老工业”到“新工业”的转型升级之路上,淮北市坚持创新驱动,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以战略性前沿技术的突破来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以高新技术突破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安徽(淮北)陶铝新材料研究院公司是上海交通大学和淮北市政府政产学研合作、市校共建的技术创新型研究院,公司主要依托上海交通大学特种材料研究所王浩伟教授团队,从事陶铝新材料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广。

  陶铝新材料是世界首创的纳米陶瓷铝合金,具有高强高刚、抗疲劳、耐高温、高阻尼、低膨胀、耐磨、耐应力腐蚀、吸收中子等一系列优异的性能。目前,该陶铝新材料已经实现了从科技研究、实验开发到产业化的跨越,在 C919 大飞机、载人航天运载火箭、军工装备等国之重器创新应用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位于市淮北市高新区南区的安徽理士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是理士国际技术有限公司在安徽省淮北市投资建设的蓄电池研发生产基地,主要研发、生产、销售储能用、动力用锂离子电池,产品主要应用于风光电储能、通信 5G 基站、电动车辆等行业。

  该公司与上海大学、南开大学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合作开发新能源科技成果。该公司与南开大学合作共建的安徽先进新能源研究院于2020年8月揭牌,依托南开大学陈军院士团队,以蓄电池新材料应用、安全高性能锂离子电池和新型电池等绿色化学能源和新材料为重点,创建国家级的绿色能源产教融合研发技术创新中心。

  依托400多名技术人员的团队、逐年递增的研发经费,针对锂电池、钠离子电池存在的“卡脖子”技术,安徽理士新能源集中优势资源,强力攻关,破解技术障碍,加速产业化进程,不断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今年1~8月,淮北全市35家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在库企业实现营收83.4亿元,同比增长42.6%;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284.5亿元,同比增长12.2%,其中,陶铝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基地产值增速 7.71%,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基地产值增速 18%。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聚势成形,淮北高质量转型发展不断迈出坚实步伐。

  而如今,一片片秀美的山水风光、一处处网红文旅新地标充分展现了淮北市将“痛点”变“亮点 ”,下大力气破解水污染治理难题的决心,诉说着从“黑灰煤城”蝶变为“生态美城”的华丽转身。

  水鸟成群、涟漪轻漾……依朔西湖而立,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因朔里煤矿开采形成的房屋倒塌、农田损毁、坑坑洼洼的沉陷区。如今经过生态修复已成为集湿地保护、生态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大型城市郊野公园。

  2017年,淮北市杜集区启动实施了朔西湖综合治理项目,项目总治理为14500亩,总投资20多亿元,项目分三期建设。2021年4月完成一期工程,总投资约 2.7亿元,2021年10月开始试运营。二期工程已于2023年3月开工,计划治理面积3150亩,预计总投入资金4.89亿元,计划2025年竣工。三期工程已经批复,将逐步实施。

  朔西湖综合治理以水源涵养、生态保护为主,通过实施湖底清淤,河湖连通等工程,目前朔西湖已形成连片水面约8000亩,水质达到国家二类标准。湿地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已有植物80余科、候鸟20余种,每年有大量大雁、白鹤等鸟类栖息,成为兼具生态涵养和水库功能的“城市绿肺”,极大改善了当地小气候。

  保留生态原生、承载历史记忆、激发新城活力,朔西湖正在打造成为集康养、休闲、度假和大型体育运动赛事活动中心。2024年,朔西湖水云间·轻奢小筑入选全省首批“皖美金牌民宿”名单。2024年,朔西湖音乐喷泉秀荣获“皖美消费十佳新场景”。

  树屋、房车、太空舱一座座形式各异的民宿散落在湖畔、树林和草地间。充满自然野趣而又别致精美,引人入胜。自今年初开业以来,水云间民宿长期处于‘一房难求’状态,每到节假日和周末爆满。

  景区常态化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2024年9月24日,第二届“520”安徽文旅惠民消费季——跟着赛事去旅行暨“悦运动·Yeah淮北”嘉年华在朔西湖景区精彩启幕,近万名游客齐聚朔西湖共享精彩。超级大马戏 、秋日露营音乐会、晒秋体验、绚丽烟花奇幻夜游、“共赴一场秋日的丰收盛宴”主题活动,让游客实地体验草垛保龄球、玉米乐场、古法爆玉米花的乐趣。朔西湖音乐喷泉、红歌献礼、炫丽烟花,为游客呈现了一场节日的文旅盛宴。

  南湖长堤烟柳、乾隆湖波光塔影、绿金湖澄碧透明、朔西湖涟漪轻漾……洪碱河、新濉河、老濉河、岱河等河流纵横,淮北市连通水系形成水域面积达3万余亩的中心湖带,引来天鹅、白鹭等候鸟栖息,逐渐凸显“一带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湾”的城市特色风貌。

  丰富业态、文旅加持,让“流量”变“留量”。被誉为“皖北川藏线”的淮北市烈山区“龙脊天路”旅游风景道近年来新晋为网红旅游打卡地。这条蜿蜒的盘山公路、色彩斑斓的山坡与多彩的农田相互辉映,美不胜收。

  龙脊山位于烈山区东部,泰山西南余脉在此融入平原。这里重峦叠嶂、蜿蜒曲折,因酷似龙脊背而得名。去年12月,龙脊天路被认定为第二批“安徽省旅游风景道”。

  这条2020年开工建设的龙脊天路全长约 55公里,将烈山东部的南庄老杏林、倒流河,4A级景区四季榴园景区的石榴博物馆、明清石榴园,龙脊山,及黄营枣园、军王磨旗山等景观串联起来,形成一条蜿蜒盘旋的最美风景线。

  龙脊天路成为网红打卡地后,盘活了烈山区特色文化资源和农业资源,推动农文旅融合。

  该道路串联8个村庄,改变过去道路通行不畅等问题,让榴园石榴、南庄石磨面粉、和村苹果、黄营灵枣等农产品连成一条线,切实解决了乡村振兴中发展的“堵点”。

  原本“藏在深山无人知”的明清古石榴园石榴种植迄今已有千年历史,位于榴园社区塔山东北约100米处的山脚下,占地约58亩,分布呈不规则形,现存百年以上的老石榴树达2520株,其中300年以上的有350余株,最大树龄600年,被列为国家三级保护古树,目前依然处于盛果期,是迄今华东地区年代最久远的古代石榴园之一。

  如果说淮北的生态旅游是结合自身资源禀赋、破解资源环境约束蹚出的发展新路径,那么工业旅游则是以淮北历史文化为依托、拓展文旅产业新场景的新体验。

  位于濉溪县南环路与孟山南路交口、现口子酒业东关厂区及以东地块的口子酒文化博览园,占地700亩,总建筑面积约30万余平方米。园区以 4A 级工业旅游区标准设计和建设,将酒类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效对接,通过发展口子酒文化观光游、体验游、休闲游,打造口子酒文化观光旅游示范区。

  口子酒文化博物馆以场景、实物、静态体验和动态参与方式展现口子窖酒源远流长的酿酒历史和酿造技艺,自2019年开园以来,累计接待参观游客近10万人次。

  口子窖酒酿造建筑群于1953年在濉溪东关“祥兴泰”、“协顺”“协昌”等古酒坊基础上扩建,外形仿当时苏联建筑风格风楼式样,建造中西合璧风格的酿造厂房建筑群。2012年,口子窖池及建筑群被列入安徽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录。2020年12月,被工信部列入国家工业遗产目录。

  相山公园、龙脊山、南湖湿地公园、临涣古镇、濉溪古城、隋唐运河古镇、大方寺、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双堆集战场旧址……伴随着城市更新、文化延续,淮北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能源城市正在一直在优化“城市肌理”,建设宜居之城,实现人与城市的“双向奔赴”。(赵菊)

  为淮北的公交师傅点赞[比心]二十年前的回忆很感动[流泪]在杜集下车,天晚了没有去三矿四矿那里的车了是公交车师下班回家带我过去的现在是真心感谢[作揖][作揖][作揖]感谢两位善良的公交车师傅